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

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

【乡村周末】南絲驛鎮

( 文=梁有權 )

兩千多年前,中國西南地區先民開闢了一條縱貫川滇兩省,連接緬甸、印度,通往東南亞、西亞的國際商貿通道,史稱「南方絲綢之路」。其在四川境內的線路又稱「靈關道」、「犛牛道」,從成都(古蜀都)出發,經邛崍(古臨邛)、雅安(古青衣)、滎經(古嚴道)、漢源(古窄都),抵達西昌(古邛都),直通雲南大理(古葉榆)。在這歷史長廊上,古鎮悠悠,珠璣遍地,與壯麗的山河交相輝映,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商貿遺跡和絲路傳說。沿著G108國道和古南方絲綢之路,過邛崍,經雅安,訪漢源,駐西昌,體驗秀美的巴山蜀水,探訪獨特的古道驛鎮,感受厚重的南絲文化。

【左上圖】茶館印象。【右上圖】老銅壺。【左下圖】添火。【右下圖】觀音閣老茶館。

彭鎮茶話

- 廣告 -

彭鎮位於成都雙流區楊柳河畔,鎮上的老茶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。每天,當第一縷陽光灑進茶館,這裡的老茶客們便聚在一起,擺起龍門陣。

走進老茶館,只見牆壁正中間是一幅大大的毛主席畫像,一抹陽光從天井照射進來,灑在灰白的土灶上,旁邊的大石缸裡裝滿了過濾後泡茶用的清水,地上是一層凹凸不平的「千腳泥」,與早已褪色的竹椅板凳相得益彰。

茶館老闆李強說,老茶館原址為觀音廟,民國初期被用作茶鋪,當地人稱「觀音閣」。「文革」期間,茶鋪被收歸公有當作會場,後來又改為茶館,現在保留的就是那個年代的風貌。這些年,老茶館唯一改變的就是一杯三花的價格,遊客喝茶拍照10元,當地老人喝茶1元。

李強說,不為別的,就為了把老茶館做下去。每天清晨5點,隨著一聲響亮的吆喝,老茶館開張了。李強總是笑呵呵地招呼著茶客,一邊熟練地把手臂上疊摞的足有一尺高的杯托、蓋碗丁零噹啷擺上油亮的木桌。老闆娘風姿綽約,只見她手起處,水柱淩空瀉入茶碗,劃出美麗的亮線,順著鐵壺嘴嘩啦啦地沖向碗底的茶葉,須臾之間,戛然而止,茶水恰與碗口平齊,碗外無一滴水珠。

正如老舍《茶館》中描述的一樣,彭鎮老茶館也是談古論今之處。滿臉慈祥的張大爺嘬一口茶,打開了話匣子說,17歲就開始喝茶了。彭鎮這裡家風很嚴,大人往往要管束孩子做這做那,唯獨不管孩子去茶館。鎮上三分之一的人都要去茶館,孩子去茶館可以學習禮數,知道是非,老話講得好「四方桌子,八方禮。」,而一旁的孫大爺也說,兩個女兒都是在喝茶時相的親。

原來,喝茶還是連接友誼的紐帶,誰家子女要婚嫁時,媒人就把雙方父母和子女帶到茶館,泡上蓋碗茶擺龍門陣,如果雙方都滿意,喝完茶便去餐館吃飯,並給見面禮金;若是一方不太滿意,就推說還有事情另約時間,付完茶錢走人。悠悠歲月長,絲絲香茗醇。每一個茶客,每一個日子,都在發生著無數故事,而老茶館本身更是一個故事、一份歷史情感的延續,閉上眼睛,你會在這清晨品味出凝固的時光味道。(攝影=白英)

【左上圖】櫃台。【右上圖】隨緣酒吧。【左下圖】蘆溝竹海。【右下圖】夜色闌珊。

平樂紙鐵

平樂古鎮位於成都邛崍市白沫江邊,交通便利,自古繁華。鎮上盛產竹紙、鐵器,曾順著南方絲綢之路銷往世界各地。

離開彭鎮老茶館,沿著邛名高速南行,在平樂古鎮下高速。一路上,常常看到介紹「蘆溝竹海」的標識牌。

蘆溝竹海景區位於平樂鎮西北約1公里處,占地1600多畝,是一處難得的天然竹海。沿著一條狹窄的水泥路穿行竹海,沿途茂林修竹,小溪流水,清澈見底。溪邊可見一條斷斷續續的古道,清苔泛幽,這就是傳說中的古絲綢之路了。俯身清溪,雙手掬一捧泉水撲在臉上,爽爽的,滑滑的,沁入肌膚;站起身來,深深吸一口清新空氣,涼涼香香的,醉入心間。

路邊一處農家院的牌子上面寫著「宋代造紙遺址」。進入院裡,只見地上隨意散落著石磨、石碓、石槽,青苔累累,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。據宋《九域志》記載「平樂鎮瀕河,水陸通道,市口繁榮,紙市猶大。」蘆溝慈竹纖維豐富而有韌性,是造紙的最佳原料,以其製成的平樂竹紙曾順著南方絲綢之路銷往各地。

離開蘆溝進入平樂古鎮,寬窄不一的街道如同魚骨,極其規整地沿白沫江兩岸依次展開,街邊房屋全是木制穿鬥結構的二層店鋪,青瓦木簷,高低錯落,不用一塊磚石。圍坐在古樹下打牌的茶客、拖著悠閒步子來來往往的鄉民、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的店鋪,就著街上熙熙攘攘的遊客,組成一幅光怪陸離的圖畫,撩撥了你的目光,又好像一杯千年老酒,陶醉了你的神經。

行至盡處,一座紅色砂石大橋出現在眼前,這就是平樂鎮最著名的樂善橋。樂善橋取「樂善好施」之意,據說是清同治年間由鄉賢周潼宣、張大賓等人出資,歷時十年修建而成。橋體分七孔,橋墩採用尖錐形,當洪水湧來,它們就像利刃一樣將洪流分開,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力,雖經歷了百年的洪水、地震等自然災害而毫髮無傷。

站立橋頭,手撫蒼老的石欄,俯瞰寬闊的江面,茫茫白沫江如一匹綠綢,迤邐而來。幾艘竹篷大船滿載遊客,慢悠悠地在江上蕩來蕩去,腦海裡不由得浮現蘇軾泛遊赤壁留下的千古名句「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」回首沿江兩岸,一排排吊腳樓密佈江邊,千年古榕樹隨風搖曳,鶯聲燕語,生機盎然,活脫脫一幅蜀地「清明上河圖」。

突然,一陣叮叮噹當的聲音從橋邊傳來,尋聲而去,就見橋頭的「王氏鐵匠鋪」門前圍了很多人,一個身形瘦小的中年男子正不緊不慢地拉動風箱,給火中的鐮刀加熱。伴著風箱呼啦呼啦的節奏,爐中火苗如精靈般左右搖擺,翩翩起舞。老闆告訴我,他是「王氏鐵匠鋪」的第三代傳人,以前平樂鎮的冶鐵業非常發達,鎮上產的鐵器也曾順著南方絲綢之路銷往雲南、西藏等地。(攝影=山西梁有權)


【TTN旅報1035期, 2018/4/23出刊, P56-57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