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

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

回歸旅遊業服務的本質

受到國際大型OTA、Airbnb等共享經濟以及旅遊產品零件化銷售網路平台興起,台灣旅客出國遊採自助旅行的方式愈來愈盛行,這1、2年業者已明顯感受到生意下滑、而面臨轉型的壓力。

適逢歲末航空公司、旅行業者舉行尾牙、忘年會之際,各家業者可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。台灣整體出國人次增加,航班需求大,其中FIT機位需求明顯增加,航空公司獲利成長,可說歡喜收割。而旅行業者受到FIT強勁、團體機位相對減少、團量縮減而表示獲利下滑,整體來說2017年的獲利較不理想。

這些年來,常常聽到業者喊著要轉型做自由行、做出差異化,但是轉型、改變並非口號,「口是心非」或是言行無法一致的業者恐怕仍是多數。然而2018年對大多數的業者來說肯定是需要重新思考定位、痛定思痛的1年。

- 廣告 -

過去旅遊業是向旅客賺取「旅遊資訊不對等財」,如今資訊透明,則回歸旅客基本需求面,旅客希望在旅遊過程中獲得什麼、享受什麼,又願意付出什麼?旅行社如何在過程中提供服務又再藉服務獲得報酬?

旅遊業是買空賣空的服務業,但卻有很多旅行社吝於提供服務,長期以制式的產品套用在大多數的旅客上,久而久之旅客自然也不再買單,才會寧願多花時間甚至更多的金錢研究行程,將旅行社的產品拆解,自己在網路上選擇依據喜好購買。

根據日本觀光廳於日前公布赴日旅遊數據顯示,台灣赴日旅遊人口在2017年達456.4萬人次,再創新高。即便日本是台灣目前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,日本政府也了解到接下來台灣赴日本旅遊市場需要有所突破,需要仰賴的絕非是傳統的旅遊方式,不斷對台灣行銷獎勵旅遊、運動、動漫等另類的主題,也呼籲業者在產品包裝上要創新。

台灣有2,300多萬人口,出國人次佔1半以上,已讓其他國家十分驚嘆,雖然仍有不少外籍航空看好活躍的台灣市場而相繼開航來台,但民眾旅遊消費方式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,若仍採取產品包裝方式恐怕是要吃大虧。

主編 魏苑玲


【TTN旅報1023期,2018/01/29出刊,P6】